2015高一语文教学案-论毅力节选教案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5-11-06 17:17:35
语文的教学需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,其中教案是很重要的。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学大的专家精心的为大家准备的关于2015高一语文教学案-论毅力节选教案的一些资料,帮助大家更好的做好高一语文的教学工作。
论毅力(节选)
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
1.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
2. 熟读全文,复述文章内容
3.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
4.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
内容概要
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学者。广东新会人。他自幼多学,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。12岁中秀才,17岁中举人。后奉康有为为师,习经世致用之学。后变法维新,失败后流亡日本。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,坚持改良主义立场,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,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、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。中华民国建立后,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,反对袁世凯称帝。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、法、比、荷、瑞、意、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,并写下了《欧游心影录》。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。他在天津南开大学、北京清华学校任教,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。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。此外,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。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,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。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。写过诗歌、小说、戏剧、散文。以政论、传记、杂文的成就最高。他的“新文体”,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。
文章特色:
《论毅力》提出了“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”的观点,激人斗志,发人警醒。文章起势突兀,开门见山。论证过程中,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,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,而逆境居十六七,而顺境居十三四。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。因为要克服逆境,非有毅力不可。再从事情无论大小,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,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,也非有毅力不可。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,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。而后,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,志力稍强者,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,进而阐明“非至强之人,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”。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。
下面一段,作者变换角度,从挫而不退说起。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。为了论证的深入,作者又于“蹇”与“幸”的对比中,得出“毅力”是成功的关键。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,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,形象化地,深入浅出地阐明了“以艰苦忍耐之力,冒其逆而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”,反之,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。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,手法多变,左右逢源。
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,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。由这篇短文,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、灵便和犀利了。
重难点提示
一、名词解释
1.梁启超(1873~1929),字卓如,号任公。光绪年间的举人。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。主要著述有《饮冰室合集》
2.归纳,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,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。归纳推理,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。
二、词语辨析
1.天下古今成败之林,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。
(1)此句中的“林”应解释为: A.森林 B.会集 C.人物 D.事物
(2)此句中的“莽然”,应解释为: A.粗鲁莽撞 B.浩荡 C.广大众多 D..旷野
(3)此句中的“不一”,应解释为: A.种种不同 B.不等 C.不行 D.相差
(4)此句中的“途”,应解释为: A.道路 B.坦途 C.情景 D.途径、情况
提示: 1B 2C 3A 4D
2.《论毅力》的基本观点是:
A.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.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
C.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.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
提示: B
3.《论毅力》的文体是: A.抒情散文 B.议论文 C.说明文 D.记叙文
提示: B
4.《论毅力》的作者是: A.顾炎武 B.梁启超 C.章炳麟; D.康有为
提示: B
三、简答题
《论毅力》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? 提示: 从论点看──
“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”,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:一“成”,一“败”。
从论证看── 首先,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; 然后,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;
最后,引经据典,将“未成一篑”的造山者与“虽复一篑”的填土者对比;
总之,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。
四、分析
阅读下面这段文字,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
夫苟其挫而不退矣,则小逆之后,必有小顺;大逆之后,必有大顺。盘根错节之既经,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。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,以为是殆幸运儿,而天有以宠彼也,又以为我蹇于遭逢,故所就不彼若也。庸讵知所谓蹇、幸焉者,皆彼与我之相同,而其能征服此蹇焉,利用此幸焉与否,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。更譬诸操舟,如以兼旬之期,行千里之地者,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相参伍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,冒其逆而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。我则或一日而返焉,或二三日而返焉,或五六日而返焉,故彼岸终不可达也。
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,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,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,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。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“操舟”一样。“兼旬之期(二十天之内),行千里之地”,“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相参伍(交相错杂)”。靠什么呢?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。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。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。这样的论证手法,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,并起到深入浅出,令读者信服的作用。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
1.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
2. 熟读全文,复述文章内容
3.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
4.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
内容概要
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学者。广东新会人。他自幼多学,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。12岁中秀才,17岁中举人。后奉康有为为师,习经世致用之学。后变法维新,失败后流亡日本。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,坚持改良主义立场,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,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、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。中华民国建立后,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,反对袁世凯称帝。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、法、比、荷、瑞、意、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,并写下了《欧游心影录》。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。他在天津南开大学、北京清华学校任教,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。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。此外,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。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,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。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。写过诗歌、小说、戏剧、散文。以政论、传记、杂文的成就最高。他的“新文体”,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。
文章特色:
《论毅力》提出了“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”的观点,激人斗志,发人警醒。文章起势突兀,开门见山。论证过程中,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,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,而逆境居十六七,而顺境居十三四。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。因为要克服逆境,非有毅力不可。再从事情无论大小,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,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,也非有毅力不可。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,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。而后,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,志力稍强者,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,进而阐明“非至强之人,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”。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。
下面一段,作者变换角度,从挫而不退说起。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。为了论证的深入,作者又于“蹇”与“幸”的对比中,得出“毅力”是成功的关键。从而确立了中心论点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,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,形象化地,深入浅出地阐明了“以艰苦忍耐之力,冒其逆而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”,反之,是不可能达到彼岸的。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,手法多变,左右逢源。
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,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。由这篇短文,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、灵便和犀利了。
重难点提示
一、名词解释
1.梁启超(1873~1929),字卓如,号任公。光绪年间的举人。我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。主要著述有《饮冰室合集》
2.归纳,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,即由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有理。归纳推理,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。
二、词语辨析
1.天下古今成败之林,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。
(1)此句中的“林”应解释为: A.森林 B.会集 C.人物 D.事物
(2)此句中的“莽然”,应解释为: A.粗鲁莽撞 B.浩荡 C.广大众多 D..旷野
(3)此句中的“不一”,应解释为: A.种种不同 B.不等 C.不行 D.相差
(4)此句中的“途”,应解释为: A.道路 B.坦途 C.情景 D.途径、情况
提示: 1B 2C 3A 4D
2.《论毅力》的基本观点是:
A.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B.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
C.遇到挫折不后退就能成功 D.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
提示: B
3.《论毅力》的文体是: A.抒情散文 B.议论文 C.说明文 D.记叙文
提示: B
4.《论毅力》的作者是: A.顾炎武 B.梁启超 C.章炳麟; D.康有为
提示: B
三、简答题
《论毅力》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? 提示: 从论点看──
“有毅力者成,反是者败”,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:一“成”,一“败”。
从论证看── 首先,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; 然后,突出顺境与逆境的对比;
最后,引经据典,将“未成一篑”的造山者与“虽复一篑”的填土者对比;
总之,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。
四、分析
阅读下面这段文字,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
夫苟其挫而不退矣,则小逆之后,必有小顺;大逆之后,必有大顺。盘根错节之既经,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。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,以为是殆幸运儿,而天有以宠彼也,又以为我蹇于遭逢,故所就不彼若也。庸讵知所谓蹇、幸焉者,皆彼与我之相同,而其能征服此蹇焉,利用此幸焉与否,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。更譬诸操舟,如以兼旬之期,行千里之地者,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相参伍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,冒其逆而突过之,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。我则或一日而返焉,或二三日而返焉,或五六日而返焉,故彼岸终不可达也。
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,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,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,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。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“操舟”一样。“兼旬之期(二十天之内),行千里之地”,“风潮之或顺或逆,常相参伍(交相错杂)”。靠什么呢?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。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。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。这样的论证手法,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,并起到深入浅出,令读者信服的作用。
通过上面的学大的专家精心的为大家准备的关于2015高一语文教学案-论毅力节选教案的一些资料,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参考一下。
相关推荐
热门资讯
-
2018年唐山下半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工作开始
2018-09-13 -
★2018年唐山中考准考证号查询系统及方法
2018-08-09 -
★2018年唐山高一新生入学须知
2018-08-03 -
唐山市区2018年普通高中招生80%分指标
2018-06-29 -
唐山市2018年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公布
2018-05-30 -
唐山市公布2018年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
2018-05-27 -
2017年唐山高中学校高一新生报到时间公布
2017-07-01 -
2017年唐山重点高中招生政策一览
2017-07-01 -
★2017年唐山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
2017-07-01
热门问题
-
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?
2021-09-03 -
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?
2021-09-03 -
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?
2021-08-13 -
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?
2021-06-25 -
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?
2021-06-25 -
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?
2021-06-18 -
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?
2021-06-18 -
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?
2021-06-04